拾骨移坟
早清明的时候我说过,最近这两年由于父母这一辈已经七老八十,所以母亲这一方的家族一直在为身后事做准备。因为大舅已经不在了,这事就由二舅牵头,和大舅的儿女,也就是我这辈的大哥和大姐在弄这些。清明的时候选中了一块地,没想几天过后的功夫,前天晚上母亲突然给我说第二天一早就要开始迁坟。按本地的传统,如果男丁兴旺,听说只是儿孙参加,女婿外孙是不到场的。母亲这边家族男丁较少,移坟是个体力活,所以就要都去。
我下完夜班赶紧往回赶,家里的男丁已经全部去墓园了,女眷们则是在家里准备好物品。我赶去墓园的时候,请来的老师傅们已经开始拆现有的墓碑了。我看了看那块选中的地,姥爷姥姥、大舅和二妗的3座新坟槽已经用水泥浇灌好,新墓碑也立上了,并且新加了照片。这边拆的比较费时间,因为自家的坟和别家的坟都互相挨着,中间虽有空隙但也比较小,所以格外的谨慎,几乎都是用撬棒、切割机、瓦刀一点点弄,只在拆碑的时候轮了大锤。
二表哥在一旁握着大的遮阳伞,保证不能将阳光照到坟上,伞实在遮不住的,就要用选的布遮盖起来。大表哥给老师傅们打理下手,我和表弟则推着推车把碎砖块屑一车车拉到指定的地方倒掉,拉了五六车之后,这边算是拆完了。大妗、大姨和母亲领着小一辈的女眷过来,二舅怕他们见景伤怀,另外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弄完,就让她们先回去了,等一会儿全部弄完开始祭拜让她们再过来。
按照传统,是要从姥爷和姥姥开始的,但是准备移坟的时候,老师傅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,由于两位老人离世太久,当年的大理石寿盒已经严重脱胶,如果搬起估计寿盒会开裂造成遗骨散落,对于儿孙而言可谓是大不敬与大不孝。我记忆当中,姥爷是我小学的时候离世的,估约是四五年级,离今年得有三十一二年了,姥姥离世更早,听说是在1961年前后,据说她离世的时候二舅还很小,母亲也只有8岁左右,只有大舅和大姨对姥姥的模样有印象,姥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,想必年轻的时候定然出彩,姥爷当了一辈子生产队长,算得上是男才女貌。老师傅和二舅商量了一番,决定新购两个大理石寿盒,等一会儿对两个老人进行拾骨移坟。
因为必须要在上午完成所有的仪式,拆的时间已经占用了不少,在等待大理石寿盒送过来的时间,先把大舅和二妗的迁了。大舅离世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,一眨眼也已经20多年了,但那个时候我们这里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实施火葬,那也是我第一次走进火葬场。大表哥按照老师傅的指点,简单的进行了一些仪式,然后把新买的盖骨灰盒的布换上,从墓槽中取出大舅的骨灰盒抱在怀中。老师傅用大布把姥爷姥姥和二妗的遮盖起来,让二表哥执伞跟在大表哥后面,我和表弟则奉着陪葬品跟在后面,大舅生前酷爱小酌温酒,喜欢听广播看报纸,因此我觉得陪葬的老花镜、酒壶和上好的杏花村甚是符合他的心意。来到新坟,大表哥按照老师傅的指点方位,小心翼翼地把骨灰盒放置在新槽中,又说了几句话算是移坟结束。二妗的过程也是如此,只不过换由表弟来执行。
新买的大理石寿盒也送到了,姥爷和姥姥的拾骨移坟开始了。由于大表哥和表弟是孙子,我和二表哥是外孙,所以按传统还是由他俩执行。二表哥继续撑着伞,大表哥用刀小心翼翼划开姥爷寿盒盖上的封胶,揭开寿盒盖,里面是白色泛黄的麻布,揭开麻布,姥爷的遗骨赫然映入眼帘,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遗骸。遗骨已经完全发黄,除了颅骨完整无缺外,其他的只有大块骨头完整,小块的可能在这几十年里经过自然的分解已经不存在了。姥爷和姥姥其实算是第二次拾骨移坟,上次的原因是全国兴起的城郊(城中村)建设,按照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迁移到了村里的这个墓园,由于他们去世的太早,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兴起火葬这一说,但移坟的时候正是国家大力推行火葬的时期,严格控制坟墓的大小,所以只能装进大理石寿盒里,那时主导这事儿的是大舅,我们这一辈还太小,我都记不得了,现在只能说是物是人非。新的大理石寿盒老师傅先铺上一层金黄色的丝布,这叫铺金,大表哥把除颅骨以外的遗骨先一根根转移到新寿盒里,最后才把颅骨放在了遗骨最上方,一切放正之后,老师傅确认高度没有超出盒高,就拿出银色丝布盖在上面,这叫盖银,大表哥把银布四周往盒里塞了塞,老师傅就把盖子封胶合上了,自此姥爷的拾骨算是结束了。按照老师傅的指点,表弟去拾姥姥的遗骨,由于姥姥离世大概60多年了,她的遗骨比着姥爷明显少了许多,颜色也没有姥爷的那么黄,甚至下颌骨已经从颅骨中脱落,表弟专门正了正位置,把两边空间塞满确定遗骨牢固后铺银封盖。
二表哥依然执伞,大表哥和表弟各自抱着,我在最后奉着陪葬品。由于姥爷姥姥是一槽两盒,寿盒是平时骨灰盒的2个大小,虽安放顺利却比着大舅和二妗颇费了一些时间。等安放好,奉了葬品,二舅打电话让女眷全部过来,老师傅开始上胶封穴,我和表弟则是用推车从不远处运来几车早已准备好的沙土,倒在了原来的坟地旁,待碎砖屑打扫干净后还要倒进去封起来,以备以后使用。
所有人来齐,大家又像清明一样寄托了哀思。由于这次新加了照片,目睹思情,大妗、大姨和母亲、大姐不免一阵伤怀,但是母亲那晚口中这个天大的事情总算是圆满了。
obaby
缅怀先人,寄托哀思。
等 80 90 后没了的时候,没那么多子女,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记得了
似水流年
可能那时科技很发达,就会出现数字人,把我们的音容笑貌展现在日常生活中,就像本体一样。
寻鹤
确实好多地方都有集中的墓园,我广西这边还没有见到,都是各种回到乡里,落叶归根。
似水流年
我们这是村里的墓园,只安葬村里的人。